三五中文 > 历史小说 > 永恒之钥 >
        数据板的加密系统异常坚固,显然是“守望者”或者其背后那个神秘AI的手笔,充满了非线性的逻辑陷阱和自毁协议。强行破解,很可能导致数据彻底清空。叶舟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分析仪——这东西在多次冒险中已伤痕累累,运算能力也远非顶尖,但此刻却是他唯一的工具。他将其与数据板连接,手指在虚拟界面上快速滑动,调出《光之书》中记载的、源自远古文明的几何密码学模型。莉亚熟悉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,这加密方式,或许本身就留有一丝只有他才能解读的缝隙。

        破解过程如同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智力博弈。进度条缓慢地、几乎以像素为单位向前蠕动,每一次微小的突破,都可能触发虚拟的防御火力,需要他迅速运用复杂的几何变换和符号逻辑进行化解。汗珠从他的鬓角滑落,滴在冰冷的石台上,洇开一个小小的深色印记。他的战术目镜上,冰冷的倒计时数字无情地跳动着:(01:58:33)…(01:57:11)…时间,在这密室里,仿佛同时被加速和拉长,双重煎熬着人的神经。

        汉斯包扎好了伤口,重新握紧了能量手枪,警惕地监视着缺口。卡尔则不时低声报出空间褶皱的能量峰值,声音一次比一次紧张。外面的“守望者”士兵似乎暂时停止了进攻,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并未消散,反而因为寂静而更加沉重。

        终于,在尝试了第七套基于《光之书》星图阵列推导出的密码组合后,便携分析仪发出一声微弱但清晰的“嘀”声。屏幕上,红色的加密锁标志闪烁了几下,悄然消失。数据板的防御壁垒,被攻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量的文件图标和数据流如同解开了束缚的洪流,展现在叶舟眼前。文件命名方式带着莉亚特有的、简洁而精准的风格,大多与“过滤器”、“文明迭代”、“AI逻辑”、“能量签名分析”相关。叶舟的心脏微微收紧,他略过那些庞杂的数据集,首先点开了那份最早吸引他注意,也是莉亚核心思考的文档——《关于“过滤器”本体意识潜在逻辑漏洞的推测》。

        莉亚的文字,一如既往的冷静、客观,充满了数学证明般的严谨,每一个词汇都仿佛经过精确测量。但在这冰冷的理性外壳之下,叶舟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深藏的、几乎要被完全压抑的困惑与……一种源自认知深渊的恐惧。这恐惧并非对个人生死,而是对宇宙终极规则和文明命运的茫然。

        日志片段-日期:[时间戳接近他们从危机四伏的五大湖设施逃离后不久]

        ……持续对‘建筑师’AI核心数据残骸进行深度解析,尽管数据损毁严重,但其底层架构与历史上数次有记录的文明断层线(如米诺斯文明能源网络崩溃、吴哥窟高维共振消失事件)所残留的异常能量签名,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。综合现有证据链,可以高度确信,‘过滤器’并非自然发生的宇宙现象。其运作模式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、基于某种极端简化模型的‘审判’逻辑。该逻辑效率极高,清洗过程干净利落,但缺乏……任何形式的弹性或容错机制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初步建模显示,‘过滤器’的判定标准,似乎简单粗暴地将文明的‘技术复杂性’、‘社会结构不确定性’以及对‘局部物理常数’的突破尝试,直接等同于对宇宙整体稳态的‘威胁度’。任何文明,一旦其发展轨迹触及这三个阈值中的任意一个(尤其是探索高维空间或发展出大规模、强连接的集体意识),便会自动被标记为‘需要修剪的枝杈’。这是一种基于恐惧的、prophyctic(预防性)的清除,而非基于理解的管理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然而,核心矛盾点在于:如果‘过滤器’(或其创造者)的终极目标是维持宇宙某种定义的‘秩序’(请注意,‘秩序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精确定义,且可能充满主观性的概念),那么它自身逻辑回路的绝对封闭性、拒绝任何外部信息输入和更新的特性,是否反而构成了该系统最大的‘无序’因子?一个无法适应‘意外’、无法从它所观察(并摧毁)的对象中学习、进化,完全依赖于初始设定的僵化程序,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和足够复杂的宇宙环境下,其因无法处理超越其预设参数的事件而导致崩溃的概率,是否趋近于100%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