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刷屏了。“原来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,是有温度的故事”“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,比那些机器货有意义多了”“明天就去博物馆体验!”阿木也发来消息,说他把直播链接转发给了全班同学,大家都想学习传统工艺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匠人的心结

        就在博物馆逐渐扭转舆论时,另一个难题浮出水面。几位老匠人突然提出要暂停数字档案的录制,理由是“怕手艺被学走后,自己就没用了”。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78岁的竹编艺人周明,他把自己关在工坊里,连最疼爱的徒弟都不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周师傅年轻时吃过手艺被偷的亏。”林巧悄悄告诉陈雪,“八十年代他的竹编专利被人仿冒,家里差点揭不开锅,这事成了他的心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雪和张桂兰提着点心去拜访周明。老人正坐在竹堆里,手里拿着根青竹反复摩挲,竹篾在他脚边堆成小山。看到她们进来,老人闷声说:“我知道你们是好意,但这手艺是我们周家吃饭的本事,万一被人拿去赚钱,我们这些老骨头怎么办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桂兰没急着劝他,反而拿起一根竹篾,学着老人的样子比划:“周师傅,您还记得三十年前在乡下教我编竹篮吗?那时候您说,竹子要‘顺性而为’,太刚易折,太柔易弯。”她把编了一半的竹圈递过去,“手艺也一样,总藏着掖着就成了死物,得让它在年轻人手里活起来,才叫传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周明的手指在竹圈上摩挲着,那粗糙的竹篾边缘还留着张桂兰初学时常有的毛刺。老人的眼眶慢慢红了:“我不是怕教,是怕他们学了皮毛就自称大师,坏了手艺的名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所以才需要您这样的老匠人来把关啊。”陈雪拿出一份数字档案的样品,上面不仅有步骤分解,还有周明讲解的“手感秘诀”——比如“编到第三圈时要松半分,让竹篮有弹性”,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经验,“我们建档案不是为了替代传承人,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,这门手艺背后有您这样的匠人在坚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时,周明的徒弟小郑跑了进来,手里拿着个快递盒:“师傅!您看!这是非洲发来的竹编样品,他们说学了您的‘波浪纹’编法,改良了当地的储物筐,还特意寄来感谢您呢!”

        打开盒子,一只竹编储物筐躺在里面,非洲特有的粗犷纹路里,果然藏着周明独创的波浪曲线。周明拿起竹筐,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熟悉的纹路,突然叹了口气:“原来我的手艺已经走到非洲了……”他抬头看向陈雪,“档案的事,我配合,但每条视频都得我亲自审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雨过天晴的新展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