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兰心手作”全球工艺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外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正倾盆而下。雨水顺着幕墙蜿蜒流淌,将展区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品映照得影影绰绰,仿佛隔着一层朦胧的水雾。陈雪站在数字展示区的控制台前,眉头紧锁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——刚刚接到的预警显示,有黑客试图入侵博物馆的非遗数字档案库。
“已经启动防火墙,但对方的技术很棘手。”技术主管小王的额头上渗着冷汗,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,屏幕上的代码像瀑布般滚动,“他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冲着那些未公开的非遗技艺核心数据来的。”
张桂兰端着两杯热茶走过来,将其中一杯递给陈雪:“别慌,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。这些手艺能传几百年,靠的从来不是藏着掖着,是一代代人手心的温度。”她的目光落在非洲展区那尊木雕面具上,雨水恰好流过面具的眼睛,仿佛让它瞬间有了神采。
一份可疑的合作提案
三天前,博物馆收到了一份来自跨国文化公司的合作提案。对方自称“致力于全球文化数字化保护”,提出要全额资助“兰心手作”的非遗数字档案建设,但条件是获得所有技艺数据的独家使用权。提案里附的样品演示极其精美——用3D打印复刻的宋代青瓷,连釉面上的冰裂纹都与真品分毫不差。
“这家公司的背景很可疑。”陈雪翻看着调查报告,指尖划过“曾涉及多起文化遗产侵权诉讼”的字样,“他们去年还试图收购秘鲁的传统纺织配方,被当地部落联合抵制了。”
学术研究中心的会议室里,专家们正为此争论不休。来自法国的蕾丝工艺学者安妮指着提案里的条款:“‘独家使用权’意味着我们自己都不能随意使用这些数据,这哪里是保护,分明是垄断!”中国剪纸非遗传承人林巧则忧心忡忡:“很多老手艺的诀窍都在‘手感’里,比如剪纸的力道、刺绣的松紧,这些数据怎么量化?万一被他们曲解了,反而会误导后人。”
正说着,陈雪的手机突然响了,是在非洲考察的工艺研究员阿莫斯打来的。电话那头的背景音很嘈杂,夹杂着雨声和当地人的呼喊:“陈雪,小心那家公司!他们派人来非洲部落偷拍木雕技法,还想用劣质染料冒充传统配方,被我们发现后就跑了!”
挂了电话,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张桂兰拿起那份华丽的提案,突然“嗤”地笑了:“真以为手艺的精髓是数据?他们不懂,那些藏在老匠人心里的故事、手里的分寸,才是真正传家宝。”她把提案推到桌中央,“通知他们,合作免谈,但欢迎他们以普通参观者的身份来博物馆学习——前提是尊重每一件手作的尊严。”
工坊里的“不速之客”
拒绝合作的消息传出后,博物馆里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。先是欧洲展区的蕾丝样品被人偷偷换了仿制品,幸好法国蕾丝工匠苏菲发现及时,才没造成损失;接着是互动体验区的陶艺原料里被混入了沙砾,导致几位体验者的作品烧制时开裂。
“肯定是那家公司搞的鬼。”小李气鼓鼓地把开裂的陶碗摆在桌上,碗底的裂纹像一张狰狞的网,“他们得不到数据,就想破坏我们的声誉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